新疆生产建设兵团-bob博鱼·体育

“戈壁明珠”焕发生机

——八师石河子市打造兵团历史文化名城样本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2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李秀 池子程

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是八师石河子市历史最悠久的大型广场。广场以军垦文化为主题,矗立着屯垦戍边纪念碑、王震将军雕像、“戈壁母亲”雕塑和“军垦第一犁”雕塑。图为广场鸟瞰(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提供

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的主楼外景(摄于8月28日)。该园持续深入挖掘以石河子1958工业记忆为核心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摄

8月28日一早,市民在八师石河子市红山全民健身中心里打篮球。该中心的场馆是从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座苏式粮库改建而来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秀 摄

滔滔玛纳斯河西岸,峻秀将军山脚下,矗立着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设的城市——八师石河子市。

这座被誉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的城市,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伟业的发祥地。如今的石河子市因保存着一批独具军垦特色的历史建筑,整座城市军垦风貌保存完整,军垦文化丰富多彩,于近日被评为“兵团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发展历史光荣而伟大

“兵团的历史很光荣、很伟大,是一部红色教育史,值得更多的人来这里了解这段光辉的历史。”8月16日,来自湖南省的游客张江甲在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旧址时感慨道。

这座落成于1952年9月的办公楼,是军垦战士在石河子市建成的第一幢楼房,经改造后,现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石河子一带古为游牧地。

新中国成立时,石河子是迪伊公路上的一个荒僻村镇,仅有1条土路街道,13家店铺,附近有20多户农家,约200人。

1950年1月,王震率领陶峙岳、张仲瀚、陶晋初等踏勘玛纳斯河西岸时,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人。

1951年新城初建时,计划建一座田园城市。1956年修订规划,决定按现代工业城市进行建设,增加工业用地,规划东、西两个工业区。

此后,兵团职工群众严格执行《石河子城市计划》《石河子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等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宜居新城,被誉为“戈壁明珠”。

“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在其《年轻的城》一诗中这样赞美石河子。

1985年,石河子市区已形成功能分明的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区和东、西工业区,建成一大批文化、生活辅助设施。

在石河子城市建设中,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时起步,同步发展。西公园、游憩广场及东、西防护林带,林宽树密;大街小街,林荫夹道,主要街道均建有花带、花坛;居民小区有风景林、花圃、草地,故有“城在绿云中,人住花丛里”的美誉。

艾青在石河子生活的16年间,把诗歌的种子“种”在了这里。1998年11月,艾青诗歌馆正式开馆,以艾青诗歌展示、学习和交流为载体,石河子成为全国诗歌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从艾青在石河子播下“诗歌的火种”,到我国著名诗人杨牧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主持创办《绿风》诗刊,石河子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城”。2017年,石河子市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建国初期创办的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新疆农垦科学院涌现了以刘守仁、陈学庚、尹飞虎三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和植物育种与栽培、牲畜育种与饲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兵团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石河子市已初步成为一座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市容整洁、生活便利的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以及“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成为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也凸显了兵团在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保护历史建筑守护城市文脉

八月的石河子半城绿色半城楼。

每年这个季节,有不少游客来到石河子,感受军垦文化。

8月17日,退休后在北京市定居的郭丽到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参观。这座园区是在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厂区的基础上建成的。

20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的郭丽曾在八一棉纺织厂工作了十多年。如今,故地重游,看着园区内保存完好的办公楼、职工食堂、生产车间,郭丽感慨道:“保护得太好了,厂区没啥大变化,感谢政府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青春记忆。”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多年来,八师石河子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公布挂牌、测绘建档、平台建设等工作,持续保护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

为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风貌建筑,八师石河子市通过属地报送、文物保护单位提供线索、市民征集等方式分4批共公示认定62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包括军垦风貌区内的王震将军雕像、屯垦戍边纪念碑及周边雕塑建筑,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教学建筑,石河子八一制糖厂、石河子粮油加工厂内厂房、粮库建筑等。

八师石河子市为这62处历史建筑建立了基础信息、测绘成果、保存保护状况、修缮利用情况、产权变更情况、建设资料等数字化档案,并为这些历史建筑制作了带二维码的标牌,方便市民和游客扫码即可获悉历史建筑的相关信息。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守护城市文脉、构筑精神家园、凝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以上认识,八师石河子市严格管理涉及保护对象的各项建设活动,强化房屋征收、土地出让、项目建设等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协同。在加强对保护对象日常巡查管护的基础上,多次开展历史文化保护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详细掌握保护对象属地责任履行、管理修缮、安全隐患、国家资金拨付使用等情况,形成监督检查记录、问题整改清单。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督查作用,有效防止了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破坏保护对象等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重大文物违法行为的发生,确保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不受损害。

近年,八师石河子市累计投入文物保护维修资金2000万元,先后完成了石河子造纸厂礼堂、小李庄军垦旧址、史家大院等文保单位的10项保护修缮工程。投资6388万元,启动石河子大学历史街区,八一棉纺织厂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

今年5月,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历史文化街区、八一棉纺织厂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列入兵团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截至目前,八师石河子市共有3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历史建筑和2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再展芳华

“我们一帮年轻人每天下班后,都会来这里打羽毛球。这里经过改造后,环境好,设施好,离家又近,十分方便,生活在这座小城很幸福。”8月18日,石河子市民张海洋说。当天20时30分,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位于石河子市26小区的红山全民健身中心。

红山全民健身中心的场馆是从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座苏式粮库改建而来的。经过改造,这里已成为集室内健身和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类健身中心。每天,有大量市民在这里健身、休闲。

多年来,八师石河子市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注重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再展芳华。其中,改造后活化利用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莫索湾屯垦展览馆等一批博物馆、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2004年,八师石河子市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旧址改建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此馆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在改造内部结构时,将传统的图片、文字、实物与现代声、光、电等表现手法相结合,集中展示红色文化和兵团精神,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八师石河子市还活化利用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石河子粮油加工厂等重要工业遗产,将八一棉纺织厂主厂房、职工食堂改造为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以“感受军垦文化、体验军垦生活”为主题,让游客在这里寻找军垦记忆;将石河子粮油加工厂的俱乐部,改造为新生代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如今石河子大学区域的11处历史建筑仍保留完整,主体结实,经鉴定后依然在使用中,继续发挥着历史建筑的价值。

依托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教学建筑等历史建筑,一批专家学者开展着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围绕军垦文化等课题,陆续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网站地图